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

(轉貼) 尋找邊疆的空間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 

  還記得香港最好的時代?
 
  原來是戰後的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:百廢待興,劫後盛平,物質貧乏,生活非常艱苦,社會福利短缺。

  但是大家都充滿希望。

  千辛萬苦捱完抗戰,中國又內亂,任何人有機會南逃至香港,都是驚魂甫定,感恩載德,還好意思挑剔埋怨?

  大家都埋頭苦幹,五湖四海,三山五嶽,南北和完又一家親,邵逸夫拍電影、蔣震搞工業、李嘉誠做塑膠、何佐芝開電台、查良鏞辦報章……各行各業,百花齊放。

  那正是香港集體「天同」星,受「擎羊」激發,而紛紛建功立業的時代。

  香港不正是中國的「邊疆」嗎?以上諸位,生在舊時代、舊社會,原是世家子弟、紈褲少年。

  不幸遇覑亂世,於是赤手空拳打拼。當時若然留在中央,整個社會建制已劇變,試問你還怎能夠生存?

  即使倖存,亦捱不過後來的連串政治活動,這正是「威鎮邊疆」的時代見證。

  戰後六十多年,逐漸輪到香港社會僵化,典章制度完備,這個動不得,那個亦不能碰。

  難怪新一代年輕人鼓譟。現時出來工作,要是你不跟隨建制,根本無路可走,社會變得分化排斥。

  不止是政府當官,即使是醫生、律師、會計等專業界別,不再是以技藝(學問)服人,而是講究你的出身、大學、家境,甚至是政治成分。

  或許,任何人類社會,從草創至成熟,始終會走上這一步。要是你懷才不遇,又不打算像「殺、破、狼」(「七殺」、「破軍」、「貪狼」)般,正面衝擊現今建制,唯有遠走邊疆,要是還有邊疆的話。

  放在今日,即是華洋雜處、自由平等,又有法治保障的地區。香港曾經是很理想的發展空間,但是逐漸被淡化,歐洲則有法、德邊境的史特拉斯堡(Strasbourg),三不管,於是可以當歐盟總部。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