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

(轉貼) 子女高飛,原是常態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 


「仔呀,回來吧!」「女呀,幾時返歸?」 

經常聽到父母這樣悲鳴,捨不得,放不下。 

於是免不了,埋怨社會風氣不純,傳媒教壞細路,卻忽略了,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,甚至是生物常態。 

並非是二十一世紀的獨有問題,早在一千多年前,唐朝詩人白居易,已有《燕詩》,明寫燕子築巢成家:「梁上有雙燕,翩翩雄與雌,銜泥兩椽間,一巢生四兒……」 

其實,是暗寫人類的親子關係。當後來乳燕成長,飛去不回,剩下燕爸燕媽守住空巢(老外也有同樣的「Empty Nest」意識),啁啾終夜悲。 

我們是否應譴責燕仔燕女「不孝」?要限定牠們多回來探望父母? 

不。詩人只是很冷靜地說出事實:「燕燕爾(你)勿悲,爾當反自思,思爾為雛日,高飛背母時」,最尾還贈一句:「當時父母念,今日爾應知」,很有因果循環的意味。 

你怨子女不回來共住,試問你又可曾跟父母同住? 

當孩子成長,羽翼既豐,必然會展翅高飛,有那麼遠,去那麼遠,有那麼久,去那麼久。難道完成發育,牛龜咁大隻,仲要扮小鳥塞在舊巢啃父母? 

將來,他們在外邊,可能發大達,可能不得志,或受排擠,或流落江湖,統統是他們的命運,各自的高貴選擇。 

做人做得最慘,是沒有選擇。成年後,仍然不能作主,古時父母時興「為你好」,像慈禧太后為光緒配婚,硬要他娶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靜芬,即是後來的隆裕皇后。 

去到這地步,給你做皇帝也沒意思。換作女子,以追求愛情為人生目標,相信更會激烈反抗。只因為,我們都想自己作主。 

在古代,長者獨留在家,難免孤清。 

可是生在現代香港,作為長者反而形勢有利:交通方便,資訊發達,基本的醫療設備亦足夠。加上社交媒體盛行,只要肯開放心境,比年輕時更自由熱鬧好玩。 

要是堅持子女在身邊,唯有以一樣,換一樣。請問,你肯用甚麼來換他們回來?



hongchi.hk@gmail.com 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