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

(轉貼) 我的名號,你的選擇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觀眾的反應,我們永遠估不到。 

多少市場領袖,精密調查,再加上最先進的民意預測等等,千算萬算,仍有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。 

像荷里活重拍宗教片《賓虛》(一九五九年),成本一億美元。今年八月開畫,至今,全球票房只有六千多萬美元,劣評如潮,將會造成嚴重虧蝕。 

當今最精明的娛樂投資者們,怎會犯這種不可能的嚴重錯誤?但偏偏發生了,而且不止一次,每年總有起碼兩、三件。 

大公司捧人也是。你以為大老闆翻手為雲,覆手為雨,以其財雄勢大,還不是捧哪一個紅哪一個? 

可惜,在現實裏,偏偏不是。如文首那一句:觀眾的反應,我們永遠估不到。 

這是市場的威力,觀眾喜歡自己作主。 

民意如水,今日哄得穩他們,不擔保明日不變心。 

任何一個行業,俱如是。尤其是政治和娛樂,因為高度曝光,特別搶眼,萬一失閃,根本沒有喘氣或翻身的空間。

殘酷?絕對是,亦正是這個遊戲的吸引之處。 

你嫌「周潤發」這名字俗氣,華人觀眾乾脆叫他「發仔」,親切入屋,走紅幾十年。 

市場各有定位:劉德華是「華仔」,張國榮是「哥哥」,成龍是「大哥」,洪金寶是「大哥大」。 

郭富城則不是「仔」,亦不是「哥」,而是「城城」。 

正如張學友是永遠的「學友」,我們不會叫他「友友」。 

究竟中間是甚麼原因?可有必勝、必紅、必中的公式?暫時仍沒法稽考。 

所有打算中途改名的朋友,請先將前文細讀,並一併考慮:觀眾的反應,總是在意料之外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