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

(轉貼 ) 尋找死去的人

(轉貼 )  (星島日報報道)

  這真是人類自古以來,皆渴望冀求的大題目。

  心愛的人離世了,我們仍癡心不息,看不開,放不下,形成巨大的創傷。

  除了感情上的牽引,亦有社會功能的需要。最常見是有人遭害死,究竟誰是兇手?或不明不白地失蹤,是生是死?永遠的懸案。假如找出當事人已離世,起碼解答了問題的一半。

  縱使死者已矣,又很多時候,一併帶走許多疑團。像曹雪芹,如果可以找上來一問:「喂喂喂,究竟《紅樓夢》的結局是怎樣?」,多好。或許,我們其實每一個人也怕麻煩,死了就可以乘機脫身,還要被生者時刻傳召?不如兩免。

  話雖如此,癡心的人始終不肯放手,遺憾在科學家在這方面,幾千年來竟無半點研究成果。直至二十一世紀,今時今日,要是你很懷念一位不在世的親友,最快彈出來的答案,竟然仍是那兩個字:「問米。」

  簡直令人尷尬,說得好聽一點是「靈媒」。去到這層面,科技全無貢獻,唯有通過宗教,追尋精神上的慰藉。

  而且不分古今中外,或貧富貴賤。唐玄宗思念縊死的楊貴妃,道士作法:「上窮碧落下黃泉,兩處茫茫皆不見。」

  約一千年後,清朝乾隆皇少年時害死一位妃子,朝思暮想,後來遇上與她容貌相似的和珅,認定是妃子的轉世,感性主導,仍然很不科學。

  近三百年過去,情況仍好不了多少。每觸及「尋找死者」的題目,中外聖賢束手。西方有但丁寫《神曲》,描述暢遊地獄、煉獄與天堂的歷程,寫於十三世紀,即是中國的元朝武帝年間。

  可惜我們俱知道,那並非寫實,而是一部結合宗教、哲學,與當時社會現象的文學作品。希臘曾有音樂家奧佩斯,走入地獄,尋找亡妻歐麗蒂凱的傳說,不過那是神話,現實裏從來沒有人成功過。

  佛教則有《地藏經》,記錄過婆羅門女,與光目女,母親生前作惡,死後在地獄受苦,她們前往營救的故事,即是後來七月盂蘭節的起源。

www.winghongdon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