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常受人忽略,又高度致命的題目。
所謂「死咗都唔知乜事」。很多時候,原來是因為衰多口。說了些不應說、不該說,或不能說的話。
很多人仍不服氣:「講吓鎹」、「講笑咋」、「吹水,別當真」、「發噏風,唔使咁認真」之類。
但是你看特朗普,在訪問中提及對華政策,閒閒說一句,即刻引來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,以及後來的一連串行動。
都是源自一句話。甚至不是聲明,不是政策,亦不是在議政的正式場合,尚且如此。
傳道亦只是一句話。耶穌講道、太平天國傳教、孫中山宣揚革命等等,俱是從街頭發表講話開始。
試問日常生活,又怎會例外?奇怪在很多朋友不接受。言語發自心聲,你既然這樣說,即是這樣想,還怎錯得了?不能夠講完行咗去就算。
累積在其他人心目中,成為印象。這樣認真盤算起來,這個說不得,那個又不能說,何等無味。
對呀,所以你會留意到:一般人年紀愈大,傾向愈沉默,愈少發表意見。維園阿伯除外,他們為宣泄情緒,所以沒人理會。
孔子早說過:「訥於言,敏於行」,亦即是「少說話,多做事」。西諺:「靜水深流」,又:「善言是銀,沉默是金」,都是不鼓勵多話。
去到算命,影響意想不到的深遠。許多朋友表面上不在乎,心中念念不忘的,竟是很多年前,相士或占卜者的一句話。
所以做這一行,更加應慎言,怎樣準確表達一個訊息,而不傷害當事人的感情,才是終身學習,比粗枝大葉的「靈」或「不靈」,亦更加重要。
究竟怎樣才能暢所欲言?於是中國人以「賦」、「比」、「興」表達,溫柔敦厚。西方人較勇進,轉化成幽默、諷刺、惡搞等等。
不過隨着互聯網發展,大家爭出位,不論中西,言論俱有愈來愈尖刻的趨勢。至於吉凶禍福的關鍵,繫於「公眾利益」。除此之外,別無他法化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