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為何?我們華人不大重視私隱。
特別喜歡在公共場所:餐廳、酒樓、商場、公園,甚至是公共交通工具上,討論自己的私生活。
嗓門又大,又響亮,非常樂意跟所有不相干的人分享。
對於其他在場人士的感受,抱歉不甚了解,但是對於寫作人來說,這簡直是「福音」。
張愛玲都咁話,每當她題材枯竭,想不出寫甚麼才好之時,即刻挽起菜籃,在沿途的叫囂吵鬧是非之中,收集路人甲乙丙的心聲。
還有英國小說家毛姆,他的靈感泉源,是在倫敦的中下價酒吧連餐館。這裏混雜了各階層的市民,大碗酒、大塊肉,三杯下肚,家族血淚史及一切身世秘密,盡情傾吐,全無保留,全不掩飾。
反而上流食肆,或五星級酒店等場所,客人太高級,太有教養,個個在肚子裏做功夫,外表不動聲色,試問外人怎會有機會收料?
最近在中環至金鐘段地鐵,傍晚收工時分,乘客擠擁,竟聽到一男一女的對話。貌似阿姐級的女主管:「為甚麼最近不見阿秋(假名)返工?」
似是小弟的男同事:「佢阿爸死咗,剩下兩層樓畀佢,一間收租,一間自住,唔使做咯。」
女:「你勸吓佢啦,一個月收那兩萬零銀租,夠使?定夠食?二十八歲仔啦,要立定志向,深化發展,不能夠再轉來轉去。」
男:「我成日提佢,唔聽都無計。有次下午三點,在街上撞見,佢剛起床,未剃鬚,成個生意失敗樣。話鍾意做差人,想考警察喎。」
女:「二十八歲仲轉!點同其他後生仔爭?」
這段對話大大聲,無遮無掩,卻為年輕人提供三點重要資訊:一、「二十八歲」原來已不後生;二、太早承繼家業,有不良影響;三、「唔使做」不再是有型的定義。有工應該返,勿浪費地球資源。看來最新潮流:二十八歲前要定向,至於繼承,則不妨延至五十歲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