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

(轉貼) 蛇橋治惡河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斷橋的故事,還有一條尾巴。 

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「斷橋殘雪」,民初時拆掉,改建成柏油路橋面通車。 

而法國南部亞維儂的斷橋,自一一七七年,牧童賓尼狄發起興建後,一千多年來,起了又坍,坍了又起,直至二十世紀,仍然沒法鞏固。 

這座風光明媚的古城,在中世紀期間,曾經住過九位教皇及特使,一度是歐洲的天主教權力中心。 

要是建橋成功,其經濟及軍事價值,豈止於此?問題卻出在橋下的隆河(Rhone)。 

我們香港人,歷代濱海而居,只知有海,而不知有河。 

但要是住在內地,倚黃河、長江、淮河等居住,一定感受到河水的威力。 

像最近六月初,法國暴雨成災,水淹巴黎,出事的,正是平時溫柔文靜的塞納河。 

而隆河,比塞納河等更險惡,河床凹凸不平,水面多漩渦激流,經常有覆舟之禍。 

在古代,亞維儂人迷信,隆河底有河妖,要不是賓尼狄稱「受到上帝的感召」,而發起築橋,根本沒有人敢進行這項艱巨而必敗的工程。 

大橋建成後,命名「聖賓尼狄橋」,顯示受上帝關照,橋柱上一律雕有水龍,以示鎮壓。
可惜縱使如此,仍不敵隆河氾濫的威力,每隔幾十年,總是被沖散,至十七世紀時,甚至完全放棄。 

現代人也不敢輕易嘗試。幸好有科技搭夠,法國科學家經長年累月研究,發覺河床的地形,以及泥土構成複雜,難以鞏固橋躉。 

直至近年,憑3D立體虛擬技術,才找出解決辦法:直走不成,唯有繞曲線,建出來的橋面,竟成為蛇形「S」字,於是可以擇固而立,亦可適應水流,卸去長年累月的衝擊力。 

可惜只是「虛擬」,暫時未能落實。但當中有個道理:窮則變,變則通,古今中外皆然。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