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轉貼) (星島日報報道)
之前,提出挑釁性問題(《真的想再見亡人嗎?》)。
現在,提出一個更殘酷的問題:「死去的媽媽回來了,已站在門外,你會開門嗎?」
答案早已有了,殘酷問,殘酷答:「不會。」
當問題屬假設性之時,我們還抱有幻想:媽媽沒死就好了;媽媽仍在就好了;一定要對媽媽好,補償以往虧待她的時光,嗚嗚嗚……
但是當有人告訴你:真的有辦法,帶已死的媽媽回來,你的反應,一定會令自己震驚。
怕,怕,怕。又有人會說風涼話:「自己的親媽媽,怎會害怕?有甚麼好害怕?換作是我,一定即刻打開門,上前牢牢擁抱,不會再讓她走!」
真的嗎?事到臨頭,我們的反應難以估計。
並非是嘲弄,或懷疑各人的孝心。可是人性的反應,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,萬勿輕易試探,尤其是,尤其是面對生死關頭,千祈別輕率對待。
因為這一關、這一劫,非同小可。
即使以現今人類的科技、知識,或智慧水平,對死亡仍未有十足的把握,當中仍存在許多謎團,以及從未接觸的荒涼地帶。
既已發生的事、既已死去的人,好應放手,任何牽扯糾纏,只會帶來不測的後果。
正如日前所說,朋友渴望再一見亡姐。藉唸《地藏經》之力,那近乎不可能的願望,終於愈來愈接近了。
但是他有上前相認嗎?現實裏,反而是退縮。
為甚麼?因為既有前因,才有後果,後果是姊姊自殺。要是他不能洞悉及解決前因,後果始終一樣:他再度厭煩,再度不耐,姊姊再度自殺。
媽媽死去亦一樣,老人家不治,是由於種種前因。要是我們未能改變過往,只是打開門,再見她一面,結果又如何?
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明白了之後,不再傷心顛倒,是為開悟。
答案早已有了,殘酷問,殘酷答:「不會。」
當問題屬假設性之時,我們還抱有幻想:媽媽沒死就好了;媽媽仍在就好了;一定要對媽媽好,補償以往虧待她的時光,嗚嗚嗚……
但是當有人告訴你:真的有辦法,帶已死的媽媽回來,你的反應,一定會令自己震驚。
怕,怕,怕。又有人會說風涼話:「自己的親媽媽,怎會害怕?有甚麼好害怕?換作是我,一定即刻打開門,上前牢牢擁抱,不會再讓她走!」
真的嗎?事到臨頭,我們的反應難以估計。
並非是嘲弄,或懷疑各人的孝心。可是人性的反應,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,萬勿輕易試探,尤其是,尤其是面對生死關頭,千祈別輕率對待。
因為這一關、這一劫,非同小可。
即使以現今人類的科技、知識,或智慧水平,對死亡仍未有十足的把握,當中仍存在許多謎團,以及從未接觸的荒涼地帶。
既已發生的事、既已死去的人,好應放手,任何牽扯糾纏,只會帶來不測的後果。
正如日前所說,朋友渴望再一見亡姐。藉唸《地藏經》之力,那近乎不可能的願望,終於愈來愈接近了。
但是他有上前相認嗎?現實裏,反而是退縮。
為甚麼?因為既有前因,才有後果,後果是姊姊自殺。要是他不能洞悉及解決前因,後果始終一樣:他再度厭煩,再度不耐,姊姊再度自殺。
媽媽死去亦一樣,老人家不治,是由於種種前因。要是我們未能改變過往,只是打開門,再見她一面,結果又如何?
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明白了之後,不再傷心顛倒,是為開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