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

(轉貼) 祿,紓緩情緒之不足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古代文雅些,稱「祿」。即是現代人常說的「財」,更直接些是「錢」。 

傳統中國人一向避免提這個字,嫌「俗」。亦看不起經常講錢之人,深層次心理排斥,喜歡扮不在乎。像上一代的長輩,請他們寫稿,每提及稿費,總皺眉,似有不潔感。 

輪到新一代的小友,比較肯積極爭取,可惜又過度進取,普遍是高估了自己。 

原來這個「祿」,非由你我定奪,而是由市場千錘百煉,大浪淘沙般,所得出來的價位,你情我願,正是西方經濟學的「供應」和「需求」,剛取得平衡的那一點。 

換作一般人類語言,即是「取價公道」。可是訂出這個價位後,並不是劃一永遠,應隨市場變化,以及本身條件而作調整,最好長期保持柔韌度。 

為甚麼要用價格,去標籤一個人?因為我們都需要「祿」,以換取生活的資源:柴米油鹽水電煤,以至孩子唸書,寵物看病,統統都要錢。 

筆者常提及,錢財非萬能,卻可以換取空間和時間,尤其是對於精神易受困擾者,大有幫助。 

這並非太空火箭科學的高深道理,紫微斗數的命盤上,「財帛」部分的正對面,不是父母夫妻子女,而是個人的「福德」(精神狀態)。老套些說一句:每日要憂柴憂米,試問怎會開心快樂? 

還有一句更露骨:「貧賤夫妻百事哀」。這個「哀」字,並非是怨、恨、苦或不愛了,而是一種生活困頓的悲涼。 

你問是否會死人?又未至於,卻是精神上的消耗磨損。節衣縮食這遊戲不好玩,日本人所謂的「新清貧主義」亦屬病態,長期物質缺乏,會令人消沉。 

特別是個性敏感的「廉貞」、「天同」、「太陰」、「巨門」等,當缺「祿」之時,易生情緒上的種種顛倒妄想。而剛猛如「武曲」、「破軍」等,平時虛耗太過,更需要「祿」滋潤補充,否則個性會趨暴烈。 

或許,只有孤耿剛直如「天梁」、「七殺」等,才可以忍受長期的物質缺乏,卻難免有冷僻乖戾的極端傾向,似沙漠中久旱的仙人掌,沒錯是生存下來了,可惜乾涸過度,變得有點不近人情,終非福澤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