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有些父母,不介意受子女拖累(「陀羅」)之外,更常見的是情人。
說到這個「情」字,本來,可以簡單處理。
愛就愛,不愛就不愛,你若無心我便休,收工。
但是我們中國人,是感性的民族,傳統文化裏頭,滲入大量浪漫的基因,從來不傾向理智的處理感情。
對於多情、癡情、長情之人,不論在任何時代,一向極之推崇。所以民間傳誦《牛郎織女》、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,人妖戀亦無妨(《白蛇傳》),至於《聊齋》,更涉及大量人獸戀、人鬼戀等等。只要愛得真,通常我們會給同情分。
至於四大奇書:《三國演義》最好看是劉、關、張,三位桃園結義的兄弟情。《西遊記》是師徒間的愛恨。《水滸傳》更是雄性友誼大聯盟,反貪腐,打江山。
去到《紅樓夢》,更不得了,關心的不只是眾男、女主角,甚至是小婢女、小家丁,統統俱納入情網,在冷酷多變的世道,以悲天憫人的胸襟,去凌駕一切。
金庸的小說好看耐久,亦正是因為這個「情」字。代表作是《神鵰俠侶》和《天龍八部》。
去到後來《鹿鼎記》,世故深了,情味轉淡,再沒有盪氣迴腸的那回事。
亦因此,我們的科學、宗教、哲學等理性思維,追不上西方,中國人的文學、歷史、玄學等,總是受感情牽動。
我們甚至不介意失敗者(岳飛、楊家將、文天祥、林則徐等),論富國強兵,一定是吃虧了。卻勝在溫柔敦厚,情義綿綿,形成柔韌長遠的文化凝聚力。
正如「陀羅」,兜兜轉轉,牽扯糾纏,放不下,斬不斷。大家都知道應理性處理,及早分家,偏卻又捨不得,悲歡離合,誤人誤己……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