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

(轉貼) 勇敢媽媽站出來

 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將孩子過度「標籤化」,將稍為異常的行為「規範化」,還有,將一切病症「惡名化」。 

從學校教師開始,抽出問題學生,由社工跟進,轉介專科醫生,形成一個周密的循環機制。 

出發點是好的,原意善良,目的是輔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長。 

機制本身沒有錯,但是過度依賴、過度迷信的話,像任何制度,都有可能出岔子。 

尤其是對待特殊聰明,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小朋友,接手處理的教師、社工、醫生等等,俱是一般資質,一律是按本子,在既定規則裏辦事,你又不可以怪責他們做錯。 

去到這關頭,試問誰來保護孩子?拯救孩子? 

唯有回到父母身上,要由他們作出愛心、理智、合情又合理的決定。 

情況非常困難,等於一家人對抗一個龐大的社會及教育機制,需要非凡的才智與勇氣。 

像先前提及的朋友莎莎,嫁得好,丈夫頗有家底,當全職媽媽,養育五名兒女。 

大兒子升中學時,比較沉默寡言,校方認為他「有問題」,轉介專科醫生,促父母及孩子一起就診。 

爸爸媽媽先要填一厚疊問卷:「孩子做完功課之後,是否會感覺疲倦?」,又:「是否只對有興趣的學科專注?對沒興趣的學科不專注?」等等。 

還要將父母分開,隔離作答。完成後,得出診斷結果:「孩子的專注力不足」,跟覑醫生拋出一連串專業名詞,聽起來好像很嚴重。 

有病,當然要吃藥,於是一家人帶覑藥,憂心忡忡的回家,還要定期覆診,每次盛惠五千港元。 

問題是吃藥後,孩子的情況是否好轉?不,反應更遲緩,社交更畏縮,功課更差,更嚴重的是:經常手震。 

輪到教師及同學審判他:「這孩子患上藥癮!」進一步惡意標籤,步步進逼,令人感到像生活在極權國家。 

終於,勇敢的媽媽站出來,由莎莎下了重要決定。

 

 

 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