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轉貼 ) (星島日報報道)
剛說起親子關係之難,排解的方法,最常見是「再拜父母」,譬如:過繼、上契、寄養或學師等等。
像先前說的那位朋友,與親生父母竟無一面緣,自幼由伯父母養大。
別以為現今太平盛世,家庭可以較完整組成。
許多子女依然與父母刑剋,通常跟隨祖父母,或外傭姐姐的身邊,在成長期間,親近他們多過父母。對親生父母來說,可能稍有遺憾,但總好過無暇照顧,令子女夭折,或相處時多衝突,造成無可彌補的決裂。
這些現象我們中國人見慣,但意想不到,外國家庭也有這個「再拜父母」的問題。
上周末一份英文報章,刊登一個老外尋人的故事:六十六歲的英國男子Hugh Grew(曉告魯),通過訪問,希望尋找幼時一位湊大他的媽姐Ah Yuet(相信是「阿月」)。
那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九年的時候,香港仍是英國人統治,曉的父母從英國康維爾,被調派來香港當公務員,三年一任,初時住在跑馬地的雲地利道。
他一九四八年在香港出生,自懂性以來,由家裏一位華人媽姐照料,她的全名是Lee Yuet Ying(很可能是「李月英」)。
這是當年很普遍的情況,正如現今香港,許多家庭也僱用外傭,但是小曉跟父母一定刑剋,關係相當疏離,他與阿月竟親如母子,十歲之前,只懂得說阿月教的廣東話。
甚至罵母親之時,也是用廣東粗話。去到這地步,可能連他的父母亦感過分,於是在一九五九年,即是他十歲時,阿月「被辭職」,從此不知所終。
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,曉與家人移居紐西蘭,後來往廣東江門工作,輾轉回到香港,近七十歲了,對童年時的媽姐仍念念不忘。這位善良的月姐姐,要是尚在,
恐怕已九十多歲,曉也明白重聚的機會很微,只是希望得個音訊,了結心願而已。可見親子緣薄,是古今中外常有的難處。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