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轉貼 ) (星島日報報道)
問題出在「後來」。
如果一出生,從來沒有見過爸爸,未嘗父愛,倒還罷了,我們不會感到缺乏。
慘在開始時,明明記得受過爸爸疼錫,有一家之主的庇護,令孩子感到自信、安全,與被愛。
那是童年最重要的基礎,個人性格的練成,亦是刻骨銘心的記憶。
但是忽然之間,不知從哪一天開始,爸爸將你推開了,從關懷變成冷漠,從愛護變成疏離,從親密變成陌生。
這種變化,在成年人的世界常有,我們經已習慣到麻木的程度,隨身配備橡膠背心與鋼鐵面罩,兵來將擋,直行直過,別阻住地球轉。
只有小孩子,才會問「十萬個為甚麼」,以為凡事總有個理由,又以為只要找到理由,一切問題會迎刃而解。
可惜時間不會停留,光陰飛快溜走,小孩子長成大人,內心卻仍然不忿:「爸爸後來不愛我……」像替一位朋友算命,說起身世,他正有此煩惱。
常感到內疚、迷惘、價值觀混亂,總是疑心自己,不知是說錯哪一句話,或做錯哪一件事,令爸爸生氣了,從此疏遠他們,連累母親也「被離婚」。
事實剛相反,是他的爸爸因為嫌棄媽媽,心存惡感,於是連她有份生的孩子,也一併憎恨。
《尚書》的《大傳》曾經說過:「愛人者,兼其屋上之烏。」愛起來,可以連你屋頂上的烏鴉亦受落。
但是恨起來,即使是自己有份生的孩子,竟一併討厭,亦是人性無可奈何的陰暗面。
最出名的例子,是「披頭四」的約翰連儂,因為不再愛首任妻子,連帶對兒子Jude冷淡,後來再娶日本人大野洋子,隊友保羅麥卡尼為安慰這名不幸的少
年,寫成經典名曲《Hey, Jude》(一九六八年)。 正如花不常開,月不常圓,沒得解,唯有放下,大步向前……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